
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在静宁县的大力推广,农膜覆盖面积持续扩大,废旧农膜产生量也逐年递增。曾经助力农业丰收的地膜,逐渐演变为土地“白色污染”的主要源头,为有效解决废旧地膜污染问题,静宁县积极探索,创新采用“公司+回收网点+农户”的模式,全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走进静宁县杰达塑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熟练地分拣着回收来的废旧地膜,在生产线上,经过破碎、清洗、熔融等工序,这些曾让土地不堪重负的“白色污染”,摇身一变成为一粒粒塑料再生颗粒。这些再生颗粒用途广泛,可应用于塑料制品生产,真正实现了废旧地膜的变废为宝。
“我公司自上半年以来,已累计回收处理废旧地膜约2000吨。这些回收的废旧地膜经处理后,可产出纯度达98%以上的再生塑料颗粒760吨。目前,这些再生塑料颗粒已供应给下游企业福建、广东,经再次加工后,广泛应用于农用管道等产品的生产。”静宁县杰达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芳雄介绍。
目前,静宁县已成立两家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并在各乡镇建立了25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构建起广泛覆盖的回收网络。同时,全县333个村均配备了公益岗位人员,专门负责废旧地膜的捡拾工作,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废旧地膜回收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化’环保理念,去年全县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农膜5000吨,回收率达到85%以上。今年,全县已回收废旧农膜3580吨,达到了年初计划的72%。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回收和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提高机械化捡拾,力争使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静宁县农技中心农环站站长马晓峰说道。
静宁县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方面的积极实践,不仅有效减少了土地“白色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讯员 罗瀚 李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