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之滨、秦晋蒙交汇之处,府谷县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书写着传奇,展现出县域发展的强劲韧性与蓬勃生机。近年来,府谷县立足GDP跨越千亿元新起点,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纵深推进,在补短板、强根基、惠民生中重塑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量质并举、城乡共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转型强筋骨 千亿经济筑根基
府谷县以资源为基,深耕能源化工产业,构筑起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凭借“与生俱来”的煤炭资源优势,府谷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府谷积极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在省市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产业。
为筑牢能化产业“压舱石”,府谷县瞄准煤电集群化方向,积极推进古城井田、大唐煤电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千万千瓦级煤电载能基地。同时,打造标志性、引领性的金属镁核心主导产业,依托“四中心三基地”科创平台,构建镁基新材料等11个延链补链项目,打造全周期全链条竞争优势,巩固产业“领头羊”地位。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府谷县推进绿氨、绿氢、风光互补项目建设,全力构建煤层气全产业链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近年来,府谷县以培育龙头“链主”产业为依托,实现工业载体从有到优、工业结构由“一枝独秀”到“多轮驱动”的重大转变,推动工业产业链持续向高端攀升。
城市更新焕新颜 立体交通畅脉络
民生导向重塑空间品质。该县把城市更新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首战场”,按照“先 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环境”的原则,34条市政道路实现立体化改造,破解“肠梗阻”痼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让10万居民实现“旧居焕新颜”,9座公园与6500个停车位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
立体交通激活县域动能。面对沟壑纵横的地形,府谷以交通破局发展瓶颈,启动国道338、336建设串联城乡,546公里通村公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设中的府谷机场将补齐立体交通拼图,为能化产品外运、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近日,笔者在府谷火车站大桥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争分夺秒、挥汗奋战。大桥西起府店大道,东至河滨大道,上跨现状孤山川,规划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采用双向6车道布置,预计2025年底建成通车。
府谷县火车站大桥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崔敏介绍:“该大桥为市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连接火车站与孤山川东岸的快捷通道,将加快火车站交通车流快速疏散,改善区域交通出行环境和道路服务功能,对完善城市功能、支撑城区用地开发、推动以府谷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固根本 文旅融合添活力
沃土生金夯实共富根基。府谷县把高标准农田作为“藏粮于地”的关键落子,四年新增良田18万亩,粮食产量连创新高。黄河东线引水工程破解千年旱塬困局,后庄则水库构筑起现代农业的“水长城”。在“强村富民”战略下,17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生态农业与风光产业在荒坡地上崛起,“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文旅融合激活“诗与远方”。立足厚重的文化底蕴,府谷县高标准编制府州古城等5个旅游规划,启动高寒岭、神龙山国家4A级景区创建。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农村“两馆”实现广泛覆盖。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全民阅读、非遗下基层等活动,以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做好“文旅+”文章,开发利用农业、农事、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积极传承保护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民生为本增福祉 生态优先筑屏障
幸福指数标注发展刻度。多年来,府谷把80%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7所新学校、7000个学位托起教育强基工程。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西安交大二附院深度协作,三甲医疗资源直达县城,44个养老机构织就“15分钟为老服务圈”。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战场,府谷以“垒石造林”技术攻克石质荒坡绿化难题,30万亩新绿锁住风沙,2023年空气质量历史性达标,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走出了资源型县城绿色突围新路。
从机器轰鸣的能源重镇到推窗见绿的新晋全国文明城市,从老旧街巷焕新到立体交通网贯通城乡,这座黄河岸边的“千亿县”,正以补短板、惠民生的攻坚实践,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府谷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府谷新篇章。”府谷县县长武静满怀信心地说。
文/吴杰 王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