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争议背后:放弃治疗的真实代价与医疗困局
医院走廊的白炽灯下,家属们攥着病危通知书的手微微发抖,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当影视剧中 “放弃治疗” 的桥段照进现实,结局远比剧本更令人唏嘘。在某市医院的肿瘤病房,54 岁的赵女士经历的生死转折,撕开了癌症治疗争议的冰山一角。

一、放弃治疗后的生死博弈
两年前,赵女士因左肺癌接受手术,本以为熬过难关就能回归正常生活。直到某天,她突然感觉胸闷如巨石压迫,连爬两层楼梯都气喘吁吁。在持续一个多月的不适后,她住进了市医院肿瘤内科。

检查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像判决书:胸膜、双肺、脑部、骨骼多处继发恶性肿瘤,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静脉血栓接踵而至,药物引发的血小板减少更是雪上加霜。入院当天,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中,医生郑重地向家属递上《病危通知书》。

令人意外的是,刚住进病房的赵女士精神状态尚可。查房护士记录显示,第二天她还能正常进食、睡眠,只是反复诉说胸闷和心慌。即便如此,病情仍在暗处悄然恶化,到第四天夜里,持续的胸闷让她辗转难眠。

转折发生在入院第五天。当医生再次建议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家属沉默良久后签下了《拒绝或放弃医疗治疗告知书》。下午三点,赵女士的呼吸愈发急促,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不断下跌。没有任何抢救措施介入,一个小时后,她的呼吸永远停在了仪器的长鸣声中。

更戏剧性的是后续发展。在放弃尸体解剖后,家属突然将医院告上法庭,索赔 20 余万元。他们坚称:“是医院害死了我家人!”
二、法庭上的医学罗生门
这场医疗纠纷的审理过程,宛如一场专业与情感的拉锯战。依据 “谁主张谁举证” 原则,市级、省级医学会先后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均认定医院不存在医疗事故。但深入调查发现,诊疗过程中确实存在三大疏漏:病情记录过于简略,对家属的风险告知不够全面;对病情恶化预估不足,未充分说明潜在风险;护士未严格执行 8 小时给药医嘱。

家属单方委托的司法鉴定所给出关键意见:医院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间接关联,责任参与度约 20%。尽管医院申请重新鉴定,却因未进行尸检无法满足鉴定条件。最终,法院采信了这份鉴定,判决医院承担 18 万余元赔偿。面对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这场耗时两年的官司才尘埃落定。

三、被误解的癌症治疗真相
此案在网络引发热议,有人为医院叫屈,也有人重提 “癌症一半治死、治好是误诊” 的极端论调。肿瘤科诊室里,医生常要面对类似质疑:“花几十万治疗,最后人财两空,不如早点放弃?”

现实远比偏见残酷。当癌细胞在体内疯狂增殖,它们像贪婪的掠夺者,抢夺正常细胞的养分。放弃治疗的患者,往往要经历器官功能逐渐崩溃的过程。某晚期肝癌患者家属回忆:“停掉治疗后,父亲的腹水涨得像怀胎十月,黄疸让皮肤黄得吓人,最后连止疼药都压不住疼痛。”
免疫系统的崩塌更让患者陷入绝境。血液科病房里,一位因白血病放弃化疗的年轻人,在感染肺炎后短短两周便离世。主治医师展示 CT 影像:“肺部全是炎症,免疫系统根本无力抵抗。”

吞咽困难、剧痛缠身、全身衰竭…… 这些教科书式的终末期症状,在放弃治疗的患者身上逐一应验。肿瘤专家调出对比数据:接受规范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超 80%,而放弃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不足 8 个月。
医院走廊的电子屏仍在滚动播放癌症防治知识,病房里新的故事仍在继续。当人们争论治疗的价值时,那些与病魔抗争的身影,正用生命诠释着医学的温度与生命的尊严。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