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被上海人所熟知的“钥匙医生”——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严正,于不久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喜讯传来,严正的“铁杆粉丝”居民纷纷表示实至名归。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这位日均行程不少于40公里、手机全天候待命的家庭医生,此前又收到一把最小的钥匙。这小小钥匙背后,传递着多年来严正与居民共同成就的社区医患情。
“磨坏的口袋掉过手机不曾掉落钥匙”
严正为何叫“钥匙医生”?几年前,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他作为家庭医生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看病,居民叫他保管的51把钥匙,美名就此传开。
严正工作已30年,他所在的静安区老龄化程度高达40%,许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常见病,“钥匙医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严正的身影穿梭在彭浦镇的每寸土地,在他的努力下,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了起来。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1把钥匙。
日常工作中,为了不延误病人治疗,只要接到电话,严正就会背上出诊包往病人家中赶;他会为满身粪便的患者擦身换衣,不曾有过半点嫌弃;他也会为老烂脚的病人脱袜子、上药、晾干、再穿上袜子……用细致体贴的服务熨贴老病人的心。
目前他负责万荣东怡、八一坊两个小区,签约居民有1300余名。“其实我一共有58把钥匙,要是放在兜里能有一大摞半斤重,常常裤子的口袋被钥匙磨坏”,严正说,“所幸的是,磨坏的口袋曾经掉过手机,却从未掉落过居民的钥匙。”
多年来的上门随访问诊,严正早已与居民成为生活中的朋友。不久前,他照旧到78 岁老病人家里出诊时,接到电话获知自己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巧的是,老病人本身也是一位全国劳模,“老先生为我开心,说看到我就想到了几十年前自己荣获劳模时的情景。”两位穿越时空的劳模还常常讨论当下社会问题,“严医生,你说说看劳模精神是啥?”面对老先生的问题,严正思索后回答,“为人民服务”,老先生赞同地点了点头。
最小的信箱钥匙映射居民心底的理解
严正提及的最小钥匙,是一把信箱钥匙。
此前他因为一次意外摔断了腿,恢复周期很长,爬楼梯有些吃力。这就遇到了麻烦:80多岁的老病人日常行动不方便,基本不下楼,偏偏住在五楼,且没有电梯。老病人得知严正的情况后,特意打了一把信箱钥匙,“你现在特殊时期,腿脚早点恢复好,不用每次都上楼。如果只是送药,可以把药放在信箱里,等我孩子回来以后再从信箱里取。”
收到这把最小的钥匙,严正很感动。“也许以前是我为病人们付出多,但随着时光流逝,我感受到这种关心、支持和理解是双向的,很多时候他们也用真心实意感动了我。”
30年前,严正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综合性医院工作的机会,来到当时的万荣地段医院,选择社区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1996年,上海启动家庭病床服务,他成为当年医院里唯一一名上门服务医生,就此开启风雨兼程、奔波忙碌的岁月。

严正在出诊路上收到病人电话。
提供上门服务逾5万人次、建立1400余张家庭病床,严正不嫌脏不嫌累,为卧床病人细心擦拭身体、更换衣物;在紧急情况下不计个人安危,为重症老人实施人工呼吸;他还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居民购买药物,在居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及时出现……
严正与居民们的情感,早已超越了医患。有时上门正好赶上午饭时间,病人就招呼严正一起吃亲手包的大馄饨;有时上门天已经黑了,病人已经给他买好了肉丝炒面……如今随着居民家里换了密码锁、指纹锁,有的还开通了人脸识别开锁的功能,严正长期用的钥匙只剩下3把,“虽然没了钥匙,但我们之间的连接一直都在。心门的钥匙从不曾换过。”
家庭医生服务,简单温暖有力量
严正注册微信时名字起作“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至今没改过。他手机里千余号联系人,700多人是病人、家属、保姆或者居委干部。“我不改名,一来觉得这五个字很有力量,二来怕改名病人找不到我,只要想到家庭医生,想到为人民服务,他们就能想到我,多方便!”严正说。
30 年春华秋实,他已形成自己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专科医生是“专而精”,全科医生就应该“广而全”。社区里面对的病人病情各不相同,需要更加全面的医学知识。严正工作室将多年经验总结成“五心工作法”——“留心、耐心、细心、精心、有心”,这十个字高度凝练了他30年实践工作法则,也帮助培育了新一代家庭医生。

严正为社区病人问诊。
如今,严正与团队成员还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很多实用技术,并编写了社区“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口诀,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治疗依从性。
曾有人说,严正上门看病犹如修文物般认真,对此他解释道,“这是我作为医生起码的素质,将心比心,谁家里都有老人。”有时看完病、送完药,哪怕陪着老人聊聊天、说说话,为老人剪剪指甲、捶捶背……家庭医生这些细微的动作很简单,却传递着上海这座城市对老年慢病群体保有的人文与温暖。
原标题:《世界家庭医生日|“钥匙医生”严正又收到一把最小的钥匙,原来是…》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