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科技全运”助力广州产业升级

时间:2025-04-18 10:12:00

六足导盲机器人在测试中。通讯员供图

近日,广州发布14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科技创新应用项目。

“数字人志愿者”提供24小时智能服务,“AR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创新安全交易生态,“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技术”助力绿色全运……这些创新技术正以湾区智慧,书写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的时代篇章。

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首个国家级综合体育盛会,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广州以“科技全运”驱动产业升级、培育未来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契机。广州市科技局以“赛事搭台、科技唱戏、产业联动”为核心理念,通过“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全运会科技创新应用的深度融合,打造“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闭环生态,为全球重大赛事科技赋能提供“广州范式”。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科宣

赛事搭台▶▷

多个硬核科技成果首现赛场

在14个科技创新项目中,11项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覆盖率达78.6%。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徽介绍,这批项目将创造多个“首次”纪录,如AR数字人民币、元宇宙全运村等均是首次应用于全运会上,“数字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领域首创应用。

AI替代,以智能带来效能。趣丸科技展示的24小时在线的AI数字人志愿者,在赛事咨询、多语种翻译等场景可为超百万用户提供在线赛事服务咨询。趣丸科技基于自研的MaskGCT语音大模型与Kiss3DGen三维生成大模型,打造了全国首个大型赛事“数字人志愿者”体系,该系统可降低30%人力成本,服务响应效率提升50%。

广州供电局开发提供的“空—地—隧”一体化线路无人巡检方案,通过无人机、无人车、机器狗协同作业,替代65%人工巡检任务,特巡效率提升3倍。其研发的全球首个AI低压线路故障定位系统,可替代传统检测,15米内精准锁定问题线路,准确率超90%,检测范围是传统设备的2倍。赛后用于城市电网,预计年均可减少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AI预警,以精准保障安全。智慧场馆云平台搭建的“数字孪生底座”,集成场馆环境感知、客流密度预警、设备故障定位功能。项目数据显示,平台可实现消防、安防等异常事件秒级响应。

广州气象台的赛事关键时段精准天气预报高进阶技术研发应用,成功将空间预警能力精细至前所未有的10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每12分钟更新一次,为赛事气象保障树立了全新标杆。

AI陪伴,以关怀传递温度。六足导盲机器人在复杂地形测试中展现惊人适应性,其搭载的AI环境感知系统,能识别多种常见障碍物并实时调整路径,将在机场、高铁站、公园、运动场馆提供服务,预计为视觉障碍人士自主出行安全感提升60%,出行效率提高50%以上。

夥伴科技的无障碍服务机器人通过厘米级无轨导航、实时手语翻译、多语言讲解等功能,带给残障人士独立参与和体验赛事的丰富体验。赛事结束后可迁移至政务服务大厅、展览场馆等场景拓展应用。

AI体验,让在线如同在场。广州移动研发的“元宇宙云上全运村”项目,通过构建元宇宙数字空间,全国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规模化应用数字人分身技术,融合云渲染、AI导览、文体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支持万人并发的3D虚拟全运村场景,打造线上沉浸式互动的观赛体验。

广电运通AR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将支付功能与文化传播融合,用户扫描硬钱包触发“醒狮跃动”“粤剧扮相”等AR互动,通过近场通信(NFC)与增强现实(AR)技术叠加,打造“支付即体验”的新场景,也为港澳参赛者提供了跨境支付的便利,支持赛事场馆内外的快捷支付。

这些炫酷的项目,是广州深入理解市场需求本质,将技术落地到充满温度的应用场景的探索实践,背后蕴含着广州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广州以全运会为契机,让科技成果不仅服务于11月的赛时保障,更成为激活产业、惠及民生的长效引擎,构建“赛事搭台、科技唱戏、产业受益”的良性生态。

产业跃迁▶▷

从赛场到市场的技术转化

从数字人志愿者的多模态交互,到电缆隧道的无人化巡检,人工智能深度渗透赛事、场馆服务场景背后的技术突破绝非偶然。

发布仪式同一天,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琶洲开幕,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宇树科技等46家企业纷纷携明星产品参展,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巡检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餐饮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竞相大放异彩,“未来已来”的感叹火爆中外朋友圈。

向一流的科创资源要支撑,广州以未来产业破局新旧动能转换。广州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等新赛道,前瞻布局6个未来产业,力争在5-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以科技创新激活“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力源”。

立足特色,以场景驱动创新。依托大湾区全球制造中心地位,广州企业擅长将AI技术嵌入千行百业。在汽车、商贸、生物医药等本土优势产业突围,深度参与服装、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广州有望在“行业大模型”领域跑出“隐形冠军”,打造垂类大模型之都。在工信部备案的大模型中,广州已有14个大模型在列,涵盖教育、建筑、出行、服装等多个门类。

这批赛事项目中,也不乏广州领先的大模型身影。趣丸科技副总裁张顺四表示,其语音大模型与三维生成大模型已分别开发出全球领先的AI产品“趣丸万相”和“趣丸千音”,“数字人不仅是赛事助手,更是政务、文旅、传媒等产业的服务入口。”其自动化工具和智能算法已实现快速生成高质量数字人,计划赛后向文旅导览、文创开发等领域推广。

“空—地—隧”一体化无人巡检应用则是广州打通“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的产业缩影。从全球首个四证集齐的领先eVTOL企业,到全球首个Robotaxi上市企业,再到海底7000米的智能无人系统,广州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开放城市应用场。

从“赛时应用”到“赛后转化”,广州正将赛事“首试首用”的应用场,打造成产业升级跃迁的试验场,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绘出“智慧城市”未来。

遴选种子,培育一片森林。孟徽介绍,14个项目中有10个来自广州本土企业或科研单位。前期,广州赛区执委会组建科技专班,由市科技局牵头,通过“订单式”精准对接开展项目征集,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进行技术扫描,并通过严格筛选论证,最终从数百项申报方案中脱颖而出。

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广州将秉承这种依托场景应用的真实需求、精挑细选潜力项目的精神,积极培育一批种苗项目。年初,广州市科技局局长谢明提出,“组建百亿规模的广州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基金,打造百个首试首用示范应用场景,培育百家科技领军企业。”

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宝库,正在为新产业带来发展源动力。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已连续两年向国家选拔培育了数量居全国第二的重点专项,并加快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成果集聚转化。大湾区国创中心正加快工业软件、粒子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孵化的泊川软件已完成首轮融资。

谢明表示,广州将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的前沿技术发现机制,发掘一批颠覆性创新成果,谋划一批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未来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是广州下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切实路径。

开放协同▶▷

科创智慧的生态共建

14个项目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既有广电运通、趣丸等湾区科技企业,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的国家级创新团队,更不乏香港、澳门的跨境合作项目。

“全国智慧+湾区特色”的组合,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标志着广州正从“赛事承办城市”向“创新枢纽城市”升级——不仅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

趣丸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两所顶尖高校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为其大模型达到SOTA效果注入了领先科研动力,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高质量样本。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的成果,则是大湾区科研资源共享、数据共通、人才共育、产业共建的缩影。研究院基于香港高校多个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技术进行应用研发,将为全市100多个志愿者驿站穿上被动降温的微纳米级制冷涂层“防晒衣”。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扎根广州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该院累计已引入初创项目超过190个,在孵的港澳台及国际项目超过50%,运营“天河二号”南沙分中心已为两百多个港澳科研团队提供超级算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这些科技实践不仅为大型赛事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更将作为湾区协同创新的“技术接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注入新动能。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