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纵览原创|“姥”友记!近40名纺织厂“姥”友重返1953,在石家庄老厂房里觅“织音”

时间:2025-05-01 21:20:00

制作/王宏飞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70余年的棉库办起了潮流海报展,锯齿形轮廓的老厂房换了新模样……

5月1日,在石家庄市和平路与建设大街交汇口,一座由棉一棉二旧址改造的文旅新坐标——织音1953首次亮相。前来参观的游客中,有近40名特殊的“姥”友,他们都是纺织厂的老员工,曾在这里奋斗青春。

“姥”友正在参观园区。织音1953供图

“老厂房变美了!这里有我们的青春回忆,也是石家庄的老记忆。”89岁的张美雪曾是棉一纺织厂的管库员工,在这里工作了32年,直到退休。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昔日工作的老厂房,她笑着说:“终于可以回老家看看了。”

张美雪的身体还算硬朗,围着园区转了一圈,看到之前熟悉的棉库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面貌,又回忆起之前在这里工作的场景,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打算分享给之前的“老同事”。“他们这次没时间过来,下次我要跟他们再来一次。”张美雪说。

如今的“老”棉库可一点也不老,一场“世界看河北国际海报展”正在这里举办。37个国家、1342名设计师、2045幅海报作品,以河北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创作主题,用多维的视角、多彩的形式诠释河北魅力。

走进展馆,传统的工业水泥墙“搭配”色彩缤纷的创意海报融合,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游客们如同仿佛寻宝一般,在海报中寻找熟悉的“河北元素”:青头潜鸭、赵州桥、非遗剪纸、复兴大桥……

世界看河北国际海报展。边义婷摄

在棉库对面的棉一纺织厂的联产车间,是织音1953项目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充分保留了原来的锯齿形轮廓,是许多“姥”友最触动的记忆。

“没想到联产车间还保留了原来的锯齿形轮廓,让我都有些怀旧了。”81岁的刘秀英听说纺织厂更新后重新开放,特意赶来,看到眼前保留的建筑,让她十分感慨。“现在的纺织厂几乎没有这种锯齿形的屋顶了,非常有纪念意义。”

刘秀英在棉一纺织厂工作了25年,是一名挡车工。回忆起当时工作的场景,她说,“这种锯齿形的建筑舞厅采光非常好,即使是下雨天,室内也不会变得很暗,还能清楚地看到外边的天气。”

据织音1953项目工作人员介绍,本次项目中,18处建筑物均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外墙肌理,同时对破损部分进行原貌修复,如联产车间建筑南侧、棉库、苏联专家楼、水塔等。

织音1953青年文化艺术周市集。边义婷摄

保留城市记忆,还要讲述城市记忆。在园区的南侧,石家庄纺织博物馆正在布展中,而这栋建筑楼,曾经是“姥”友们的办公楼。

“我之前的办公室就是2楼的那间。”86岁的于连孟时隔25年,第一次回到自己之前工作的地方,看到眼前熟悉的建筑,感慨万千。“这里就像我的老家,之前进不来,但每次路过都忍不住远远地望一望。”

这些老建筑没变,也变了。“之前的院子不像现在这么宽敞,只有一条围绕着厂子的小马路,现在环境变好了,也变美了。”于连孟说。

1953年,石家庄棉一棉纺厂的机器轰鸣声,曾是无数人青春的底色;如今,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梦想的土地,已蜕变为织音1953文化艺术非标商业园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园区内,织音1953青年文化艺术周正是火热,“棉酷”市集上汇聚了60余家优质品牌主理人,涵盖餐饮、文创、萌宠、音乐、手作、运动互动等多个领域;佛系养生趴的音乐响起,游客们停住脚步,跟着老师练习八段锦……

活动期间,在园区的“时光理发店”,纺织厂的“姥”友们可以免费理发。在锯齿形屋顶下边,伴随着热闹的游客声和剪刀的“咔擦”声,“姥”友们看着面前的梳妆镜,映着自己的模样,也映着自己的青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