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渭源县路园镇盛家坪村,一条条崭新平整的水泥巷道直通村民家门口,孩童嬉戏奔跑,老人悠闲散步,车辆进出顺畅,一幅和谐宜居的乡村新画卷。这一切的改变,源于该村采用“村集体引导+农户自筹参与”模式,共同破解困扰村民多年的巷道硬化难题。
曾经的困境与共同的期盼——出题
“以前这条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门别提多糟心了!”提起过去的巷道,村民王亚强直摇头。长期以来,村内部分巷道未硬化是路园镇盛家坪村群众的一块“心病”,不仅严重影响村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也制约了村容村貌的提升和产业发展。面对村民强烈的硬化需求和无项目、无资金的现实,如何破局,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两委”的探索与群众的响应——答题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村党支部副书记钱进锋说,在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村“两委”创新探索,提出“村集体出资一部分、受益农户自筹一部分”的共建共享建议,这一方案迅速进入“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经过充分讨论和民主表决,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村“两委”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受益农户积极响应。“这是给自家门口修路,出点钱出点力都值得!”大家按照门前巷道长度或受益面积,量力而行、自愿筹资,平均每户出资约50元至500元不等,短时间内就筹集资金1.4万元。对于个别困难家庭,经民主协商后予以适当减免。同时,在路园镇党委、镇政府协调下,与镇内砂石、水泥供应商达成协议,以成本价为巷道硬化提供水泥和砂石料,预算资金降低了30%。
资金有了保障,如何用好管好、确保工程质量是关键。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有威望、懂工程的村民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应运而生。他们全程“钉”在工地,从路基平整、材料验收到混凝土配比、浇筑厚度、养护环节,严格把关,一丝不苟。监督小组成员周荣说:“钱是大家凑的,路是大家走的,质量必须过硬!”
施工期间,村干部、党员冲锋在前,协调解决临时占地、水电供应等具体问题,带头清理路基杂物,为工程顺利推进扫清障碍,受益村民也自发投工投劳,力所能及地为施工队提供便利,村民老张更是免费提供自家搅拌机供工程使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场景随处可见,凝聚起共建家园的强大合力。
面貌的变化与群众的喜悦——阅题
随着最后一段巷道的硬化完成,盛家坪村芦儿坪社总计6条全长800余米的巷道硬化工程圆满收官,告别了尘土飞扬和污水横流的现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出门了!现在穿着拖鞋就能串门,特别舒心!”村民左文军的喜悦溢于言表。硬化后的巷道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在共同劳动、共同决策、共同监督的过程中,村干部的威信更高了,村民的信任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如今,走在盛家坪村平坦整洁的巷道里,感受到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干群同心、邻里和睦的浓浓温情。这条由“村集体主导 + 农户自筹共建”铺就的“幸福路”“连心路”,正承载着广大群众的希望走向乡村振兴的崭新愿景。(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刘峰 通讯员 马蕊)
来源:中国甘肃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