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中国数字经济“成绩单”亮眼: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建成5G基站425.1万个……
从“零”起步,“数”生万象。大数据,让“三不沿”的贵州和世界站上了同一起跑线。
2024年,贵州数字产业规模突破2549.4亿元,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11年的时间,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这片看似与 “数字前沿” 相隔甚远的土地,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在大数据领域开辟出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跃迁之路。不仅重塑自身发展格局,更为中国内陆省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

“大数据之都”贵阳
立法先行:从创新试验到制度高地
“新兴的大数据产业,也许是个很好的方向。”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与贵州政府高层座谈时提议。
彼时,大数据对贵州多数干部群众仍是一个陌生概念。
尽管贵州贵阳拥有诸多建设数据中心的天然优势,但外界仍不乏质疑,认为贵州“既无产业基础,又缺高端人才,发展大数据是异想天开”。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资料图
贵州迅速用行动作出回应,将发展大数据上升到战略高度:2014年,贵州出台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意见,编制了《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赴北京举办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次年开启大数据元年。
此后,发展步伐持续加快:2015年,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展会和峰会,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2016年贵州获批成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支持贵州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贵州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2025年初贵州获批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再添国家级金字招牌。
十余年间,贵州大数据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的跨越。

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
为培育适宜数据规范流通应用的环境,贵州持续立法护航:省级层面颁布《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等法规,初步形成“1 + N”大数据立法体系;地方颁布《贵阳市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贵阳市算力产业促进条例》等法规。省市两级立法创新共振,筑牢数字经济制度基石。
目前,贵州已成为全国大数据领域立法数量最多、体系最完整的省份。
产业聚变: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集聚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优势来自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稳定低价的能源供应。
2013年,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落户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此后,各类机构与企业纷纷在此建设数据中心。目前,贵安新区已集聚26个大型及以上数据(算力)中心,成为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单点突破后,贵州并未止步于“数据存储基地”的定位,而是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向“生态聚集”升级——
算力基建持续扩容。近两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贵州抢抓机遇,推动数据中心由单纯“存储中心”向“存算一体”转变。截至2025年7月底,贵州算力规模达92.60EFLOPS,智算占比96.9%,在建和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8个,可支撑各类高性能计算需求。
数据标注产业集聚。数据标注是AI识别图像、智能生成回答的关键技术。为推动数据标注产业集聚发展,7月2日,贵州省大数据局将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据产业园、贵阳大数据安全示范区、铜仁万山大数据产业园3家园区统一命名为“贵州数智产业园”。其中,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据产业园,已集聚数据标注从业人员超千人。
数据交易生态突破。数据流通,才能释放活力。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作为全国第一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自2015年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在全国率先探索数据流通交易,至今集聚经营主体1254家,预计今年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应用场景深度拓展。贵州推动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协同,积极发展以行业大模型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已在省内24个重点行业打造近100个大模型应用场景。
从数据中心单点落地到形成产业集聚,贵州不断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全链条数字生态正释放出澎湃动能。
数实融合:从概念探索到全域赋能
数字经济“新高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上。
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已从早期小规模数字化试点,全面迈向对工业生产、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的赋能,让“数据红利”切实转化为“发展动力”。
AI判片系统2秒完成轮胎X光质检,机械手臂25秒生产胎圈……走进贵州轮胎5G全连接工厂,一项项智能制造场景自动高效运行。40余项技术方案落地,让贵州轮胎生产制造系统实现了全域数字化升级。这只是贵州工业“万企融合”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0.1,传统制造加速向“智造”转型。

贵州轮胎5G全连接工厂一角
农业领域,打破“靠天吃饭”模式。早晨,铜仁江口县云舍村的杨再芳,打开“学生营养餐校农云平台”就收到“辣椒需控水、玉米可追肥”的种植提示;从前靠经验种地愁销路,如今平台分析2000多所学校订餐数据,精准预测蔬菜需求,她的辣椒直供贵阳学校食堂,年收入翻3倍。
城市治理,注入“智慧基因”。“云上贵州多彩宝”APP集成全省政务、民生服务事项,包括个人办事、法人办事、生活缴费、到家服务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等,推动实现“一网通办”“服务到家”。在贵阳市云岩区,18个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17个“15分钟政务服务圈”试点村(社区)便民服务站都设置了政务服务智能自助机,通过和云岩区政务大厅的自助服务终端连接,35台智能导办平板电脑可办理278个事项,助力群众实现“就近办、自助办”。

“黄小西”AI智能体
文旅服务,更添智能温度。四川游客刘云纠结行程时,咨询“黄小西”AI智能体,秒获错峰攻略、购票服务;这款依托贵州旅游大模型的数字人,已落地行程规划、产品订购2个核心场景,新场景正加速开发中,且实现联动“一码游贵州”。
医疗健康,“智慧+”场景日益丰富。贵阳市第六医院医生刘涛,输入患者症状后,“39AI医生”瞬间生成问诊路径与诊断建议。目前,贵阳186家基层医疗机构已接入“39AI医生”,1650名基层医生可免费使用。
从车间智产、田间精耕到城市慧治,贵州执大数据之笔,在经济社会版图上绘就出“数实融合”新图景。
未来已来:从贵州实践到中国方案
8月28日,2025数博会即将拉开帷幕,全球数字领域的目光将再度聚焦贵州。
这场走过十年历程的数字盛会,早已超越单纯展会的范畴——从早期移动支付、刷脸通行技术的初亮相,到现在的数字人、大语言模型的深度应用,它不仅是贵州大数据从零起步、蓬勃崛起的见证者,更记录着中国数字技术的迭代轨迹。

2025数博会会场
如今漫步这片土地,48个重点数据中心持续运转,92.60EFLOPS的算力为千行百业提供支撑,近百个大模型应用场景落地见效。“未来已来”不再是抽象的愿景,而是融入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的鲜活现实。
大数据产业的“贵州实践”,正从“地方实践”升级为可复制的“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记者: 李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