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言(1918-2002)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其艺术生涯与抗战历史紧密交织。在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在战火硝烟中创作了大型木刻组画《一二〇师在华北》,真实记录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被誉为“刻在木板上的革命史诗”。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文联、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5月24日,这套版画在四川美术馆举行的“刀锋刻史——李少言抗战版画展”中与观众们见面。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展览以李少言的抗战主题创作为核心,通过近百件珍贵原作、历史文献及影像资料等,全景展现李少言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革命艺术生涯,致敬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史。

本次展览分为“抗日烽火”“沂蒙精神”“红色传承”三大板块。步入展厅,《一二〇师在华北》大型木刻组画映入眼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华北战场的历史场景。据展览策展人何禹珩介绍,这组版画原作一共有42件,现存36件,既记录了重大战役的战争场景,也有展现居民日常生活的创作。“这幅《东渡黄河》描绘了贺龙元帅即将率领部队渡过黄河作战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少言老师非常艺术性地表现了贺龙元帅指挥作战的瞬间。”何禹珩说。

除《一二〇师在华北》外,第一、二板块的《挣扎》《重建》《地雷战》也都聚焦抗战题材,观众可通过李少言的刻刀,窥见前线的激烈战斗、后方的军民协作,以及战火中的人性光辉。《破路》《沂蒙颂》《功臣》等20世纪50至90年代作品,则展现了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第三板块集中展现了2020年李少言夫人侯文川率全家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无偿捐赠各类文物40余件的历程,以此体现李少言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赤子情怀,充分展现李少言家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先辈精神的良好家风。

李少言不仅是杰出的版画家,更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推动者。抗战时期,他奋战于《抗战日报》、《晋绥人民画报》等,以木刻为武器鼓舞军民斗志;新中国成立后,他扎根四川,主持修建四川美术展览馆、创立神州版画博物馆,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新书《刀锋刻史:李少言抗战版画艺术》,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