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科

“育”见未来•教改进行时丨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深耕课堂改革 赋能质量提升

时间:2025-05-21 10:36:00

全媒体记者 闫亚铭 苏长春​​​​​​​

2025年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不仅是学生升学的“独木桥”,更是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的重要象征。然而,如何实现从“唯分数论”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型,依然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近年来,作为市政府直属示范性高中的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在推进教育改革中勇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探索。

2022级学生曹又丹是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7班的一名高三学生。她告诉记者,平时喜欢文学,爱看书,写点小文章,然而在面对新高考选科时也有不少困惑。

“选科的时候,得考虑以后上大学能选什么专业,未来能干什么工作。就拿我选的历史、政治、地理来说,这些科目能选的专业和我喜欢的文学类专业关联度还挺高。不过,也有一些专业对选科有更具体的要求,这让我有点犯难,担心选的科目以后限制太多。”曹又丹最后还是觉得,先把兴趣放在前面,这样学起来才有动力。

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采用“3+1+2”模式。这一模式意味考生需参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并从物理或历史中选择一门首选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再选科目。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打破文理界限,而且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选历史主要是因为我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且学起来也比较轻松,有信心能学好。”曹又丹说,学习过程中,她感觉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更注重理解和分析了。以前可能就是背背知识点,考试的时候写出来就行。现在老师会引导她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在“思”的环节,引导她们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在“议”的环节,同组成员交换意见,思维碰撞。在“展”的环节,展示思考、讨论成果。这些环节进行,提高了她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这种选择权的释放也给教学带来挑战。该校语文教师殷芳表示,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团队开展文理交融的学科交叉教学,通过拆除学科围墙,跨学科融合育人方式已成为教学模式的新常态。

“我认为文理交融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学科知识的交叉相融,另一方面是学科思维的交叉互通。比如我们曾经在讲授《蜀道难》这篇文章时,尝试让学生们回忆和观看四川盆地的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口中蜀道难行的具体原因,并且通过分析四川盆地的地形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学科之间思维方法迁移方面,我们曾经尝试在进行病句辨析教学中引入数学的‘集合与逻辑’概念,帮助学生去理解‘概念包容’‘条件关系’等语法错误。还如,在政治学科和语文《逻辑的力量》这个单元都讲解了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他们有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强化。”殷芳说起新教学方法滔滔不绝。

高考改革是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年河南省迎来了新高考模式的首考。与往年相比,新高考不仅考试科目带来新变化,而且主题命题形式、考试时间、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等五个方面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新高考对分数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学科选择对总分数的影响有显著提升。

“我们过去所有的学科都是原始分计入总分,而在今年的高考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数学、外语和首选是以原始分计入总分,而再选科的两个科目则是以赋分的形式计入总分。这五个方面的变化,是在形式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新高考模式里最重要的变化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上的一个变化,新高考的改革的底层逻辑是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选拔培养方式。”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副校长苏杰向记者认真梳理新高考改革的真正意图。

新高考模式的到来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了新的要求,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为积极落实教育改革,驻马店二高坚持“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突出核心素养培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在育人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人才的选拔和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学校推行了一加六加一课堂教学模式。一代表的就是课前预习,六个环节就是课中的导、思、议、展、评、检6个环节,最后一个一就是巩固课后复习。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非常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们现在对于高考选拔人才的培养的能力的一种要求。”苏杰说。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该校还大力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包括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设立诚信考场、每周升旗仪式、运动会、研学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文案的书写等全部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这些模式的改革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炼,还让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杰表示,在以后教学中,他们会按照国家选拔人才要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构建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为社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编辑 詹云清)